昨天下午带小孩去到附近社区广场上面玩的时候,看到很多长在砖缝里面的野草,这种野草趴地生长着,看似非常的不起眼,常常被人们踩在脚下,但是它们还是以顽强的姿态生长着。
大家看,在这个砖缝中,根本就看不到什么泥土,可它们还在努力的生长着。焕发着生机。
因为社区广场的地面是用烧制的红砖镶嵌起来的,砖与砖之间的缝隙也非常的小,这些野草就长在这些缝隙里面。
大家是否认识这种野草呢?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?
这种野草它的名字叫做地锦草,在你的家乡应该也是有生长的,因为它在我国除海南外的各个省区都有生长的。有可能你现在的脚下正踩着它。
因为生长广泛,所以各地对它的称呼也不一样,导致它有很多的别名,地锦、铺地锦(俗名)、田代氏大戟(台湾植物志)、红斑鸠窝、红丝草,千根草、小虫儿卧单、血见愁草、草血竭、小红筋草指的都是它。
地锦草因为掐断它的茎杆和叶子,马上会流出白色乳汁状的液体,因此人们根据它的这个特性,把它叫做奶浆草。
地锦草是大戟科大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,它的根非常的纤细,整个植株都纤细,有很多的分枝,茎匍匐于地面生长,自基部以上多分枝,叶对生,呈矩圆形或椭圆形,花序单生于叶腋,边缘具白色或淡红色附属物,蒴果呈三棱状卵球形,花柱宿存,种子呈三棱状卵球形,灰色,无种阜。花果期5~10月。
地锦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,生命力顽强,铺地而生,常生于草原、荒地、田间、地头、石缝、砖缝等。
地锦草这种不起眼的野草,人们都没有把它看在眼上,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的大,懂它的人看到都会拔一些回家晒干备用。那么它到底有哪些作用呢?
地锦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的药用上面。
地锦草全草均可入药,其味辛,性平。在《中药学》中记载地锦草具有凉血止血,活血散瘀,止血而不留瘀的功效,常用于血热所致的咯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、痔血、崩漏以及外伤出血。 同时,地锦草还具有抗菌、中和毒素及杀虫的作用。
地锦草的茎杆掐断流出的白色乳汁状液体,粘在手上滑溜溜的,而且还带着淡淡的草腥味。
小的时候,大人们常常告诉我们不要把它种乳汁弄到衣服上面去了,会洗不掉的。
其实它流出这种液体是植物本能的自我保护,它不仅能够抵御昆虫的啃食,而且会在伤口处形成保护膜,加快伤口的愈合。慢慢的这种汁液遇到空气会变黑。
这种白色汁液对人也是有用的,如果被什么小虫子之类的咬到手脚了,就可以用这个汁液来涂,可以起到解毒止痒的效果。而且还能消肿止痛。因此,人们也把这种奶浆草叫做“解毒草”。
在野外,如果不小心哪里受伤流血了,也可以采摘这种地锦草,把它捣烂后敷在伤口处,能起到活血散瘀,止血而不留瘀的作用。
采集地锦草也有讲究。最好在夏秋两季采收,这时的植株长得最茂盛,有效成分含量也最高。采回来的地锦草要先除去杂质,然后洗净晒干,捆成小把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。
需要用时,取一小撮加水煎煮,或是捣碎后直接外用,都很方便。不过要注意,脾胃虚寒的人不宜过多服用,毕竟它的药性偏凉。
地锦草也可以当作牲畜的饲料,农村喂养牲畜的看到它也会拔回去当作饲料的。
随着农村人大量使用除草剂以及农药,导致这种地锦草的生长空间慢慢的缩小,它们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了,因此,大家在采摘地锦草的时候,一定要远离那些农药污染的地方来采摘。
下一篇:没有了